星轨作为星空摄影的一种展现形式,一般通过长时单张曝光或多张间隔摄影后期合成来实现(本篇不讨论那种通过单张照片插件生成星轨的方法)。
第一种方法,就是低感长时间曝光,广角一般超过20分钟的曝光时间,拍完后即得到星轨照片,这种拍摄方法现在一 般很少用,一次曝光需要很长时间,中途如受灯光干扰,就废了。
第二种方法,采用多张间隔拍摄的方式,和延时拍摄方式相同,这种拍摄方式不会因为中途的1,2张因干扰产生的废 片而废掉整个星轨摄影,同时拍摄的序列影响还可以用于制作延时试拍,一举多得。
星轨摄影中有2个关键点,星轨形态和星轨密度。
星轨形态:
不同的拍摄方位和焦距以及不同的地理纬度,会产生不同的星轨形态,以北半球中低纬度为例,常见朝东和西面拍摄的星轨为斜向弧线,朝南面的星轨为外切反向的拱弧线,朝北的星轨为同心圆。焦距越长星轨线条的弧度越小。
星轨密度:
星轨由许多单颗星体移动长时曝光形成,单张曝光的星点越多,意味着后期处理出来的星轨越密,也就是说单张曝光 量越大,后期星轨越密,因此,控制曝光量可以控制后期星轨密度。
星轨长度:
累计的拍摄时间越长,叠加后星轨的长度就越长。
拍摄前的准备:
星轨拍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,需要准备一根定时快门线,满电的电池,镜头除雾带(备用,避免在温差大湿度高的环境镜头起雾,应急的话可以用暖宝宝代替)
拍摄流程:
1、按单张拍摄方法,对好焦,设置为RAW格式,试拍一张,查看星点密度,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计拍摄效果,需要增加星轨密度,则增加ISO感光度,需要较小星轨密度,则减小ISO感光度。曝光参数调整完毕后,按拍摄累计时间设置好快门线(具体参看“常见快门线的设置”),间隔时间设置为1秒,间隔时间过长会产生断点,累计时间设置为20 分钟以上。
2、拍摄开始后,就可以休息干别的事了,同时最好叮嘱身边的朋友尽量不要在镜头前造成干扰。
3、拍摄完毕后,检查下照片序列是否完整。